发布日期:2025-08-05 20:38 点击次数:107
说起“新农人”,你脑子里先蹦出来的是啥画面?是不是有点懵?会不会以为就是戴着草帽、荷锄挑担的老把式?其实咱得打住,这年头“新农人”这仨字,是另一个范儿了。别不信,不用你穿越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不用硬拗什么文艺复古,现在的“新农人”,妥妥是田埂上的“高配创业人”,脑袋灵、手脚活,还特会整新花样。今天要聊的人物,山东济宁兖州区新兖镇大南铺村的马兆文,绝对是里头的关键词C位选手。她的故事,带着点传奇色彩,但也特接地气,你听,满是汗水的田野里,每一步台阶,都踩出了新农村的新风景。
一开始怎么走到田里的?其实门道还挺多。十年前,一个普通人家的女主人,还在琢磨着怎么把自家的农资店做得风生水起。你说做生意也挺体面,谁还愿意下地跟土打交道?那会马兆文是真有点挣扎,家里老公一听要包地,立马脑门一立,“咱苦巴巴开店不缺钱,何必去地里出苦力?”男人抠着算盘,算的是风险——流转土地,再加上种地,花钱、雇人,指不定赔了还落埋怨。但马姐脑子不短路,人家说得头头是道。这不,党和国家都发指南针了——推土地流转,还配套支持大户,农业现代化是风口!
她挺执着,“以后啥都要讲科学、搞机械化,土地空着才是真亏。”软磨硬泡一顿思想工作,把老公的话题慢慢往“谁来养活城市人”上拽。话糙理不糙,一通操作,最后全家点赞,人干脆把村里两百多亩地承包下来,第一年种麦子种玉米,结果丰收得小日子都数不过来。打这儿起,马兆文的故事就跟电视剧似的,一步步掀气氛。
你以为这就完了?嘿,到这还只是新手入门。很快,她又把主意打到“经济作物”上。啥叫经济作物?直白点儿说,就是种出来能换回更多票子的货。马兆文瞅上了羊角蜜甜瓜,去外地看了个遍才敢拍板。这瓜还真不赖,结了一棚又一棚,端出来横着走都带着香气。但好货不能光自己乐,得让外头人知道。有人问咋搞定销售?还真不是垒个摊牌凑热闹。姐们出了个绝招儿,开办吃瓜大赛,把村里镇里的闲人都闹腾进田,顺带“嗨”了一把网络营销。有点类似现在火爆的短视频带货,只不过手段土了点儿,效果却特炸裂。第一年就卖了五千斤,八个棚不到一周卖光,尝了甜头以后,大家伙都懂了:传统农业不能光会种,更要会卖。
别觉得“爆款事件”只有卖瓜那一回,马兆文之后的路,一直在升级打怪。她反应快,敢花心思琢磨新技术。2015年,自家农场越做越大,还自己拉了个品牌。金字招牌怎么做出来的?一靠狠学。这个不爱闲着的“田野女汉子”,抓住一有空就去农业大学听课,碰到新展会比谁都起劲。看到新疆大佬的哈密瓜玩得溜一溜,马上就“跨省扒技术”,回家建棚尝试。你说她这路子,是不是像极了今天互联网圈的那帮创业者?有手艺,有想法,也会整科学。地里用的化肥,是腐熟大豆,啥除草剂能免就免,虫子多了靠物理“神器”干掉,最牛逼的还得是,鸡蛋里挑骨头似的监控甜瓜长势,全靠WIFI联网+摄像头,投身物联网,田野数据化,农业也出了点“黑科技”范儿。
你再看人工智能正在席卷全球,数字化农业就像波浪给岸上的草根人带来新风。如果说马兆文初试啼声只是想多赚点钱,那么现在的她,已经琢磨怎么用技术来颠覆玩法。建沼气池,用废物变宝;自己研究育苗,一年两茬瓜果,避开市场大波动;甚至搞品牌注册,还能收获认证。这些动作背后,其实是心气,也是愿景。你信不信,这年头农村里要是没点子、没本事、没胆量,还真卷不过隔壁村那个“产业带头人”。
马兆文的农场,面积蹭蹭往上涨,种粮三百来亩,蔬菜一百来亩,远远不只是“自己家加自留地”那种小打小闹。这不是机械的“多种点”,而是用地混搭:大田保粮食安全,蔬菜丰富饭桌,城里人还喊着要来参加采摘体验,蹭一蹭新鲜空气,感受地头的乐趣。倒贴技术辅导,搞农具租赁,拉着三十多个蔬菜品种给市民认养。你还别说,这一来二去,小农场活生生变成农文旅基地,地地道道“城乡互动桥梁”。不愁销路,反倒供不应求。
有人问,利己利人吗?甭管好不好听,这事儿,越琢磨越觉得妙。几十个失地妇女,在她那儿找到了新饭碗,农民工也有人带着干事,脱了贫还涨了技能。最动人的还不是这个,是她乐于分享。她那句口头禅老在嘴边嘀咕:“好技术自己藏着没啥意思,乡里乡亲们一起进步才是真精明。”每回有技术顾问进门,她都追着扎堆问到底,等学明白了,再加料糅合自家经验,统统教给同乡们。
好几年下来,农场承办大型培训都成了家常便饭。三千多“新农人”出自那片田垄,周边两百来户被她带进瓜菜圈,还免费帮着周边村子搞种植技术普及,五千多“土专家”就地“新生”。你说,这不比在城市里当个“白领加班狗”高出几个段位?而且家里的荣誉墙,齐刷刷五六块奖牌,“劳动模范”“乡村之星”“产业振兴带头人”……一溜排得让来看的人都想摸一摸沾点灵气。
咱们不能给马姐吹成“时代楷模”,其实她自己也不装高深:想种出好田地,还得持续钻研,还得胆子大、舍得折腾。一句“向阳花开,芬芳自来”,是自信,更是坚持;而站在田头露出笑脸,其实背后藏着数不清的挫败——实验失败、拉错技术、不会卖、没人买……可那又怎样,谁还没点波折,谁不想机器人似的把啥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农田可没那好说话,它要你揪心的时候,一地憋屈都哭不出来,丰收时候那才一口气能顺到底。
说到这儿,我也在琢磨:马兆文给咱的最大启发,是不光做田地的主,更是思路的边界探索者。你没看错,这种土里刨食的“先锋派”,其实和码头口子造互联网的那帮“卷王”一样,都得用脑。她的成功不只是农忙时的巧手巧劲,更有敢“踩坑”的勇气,有不怕没回音的等待,有一茬接一茬的坚持。田地里也是职场,播种、试错、创新、迭代、品牌养成、市场推广……哪步不费劲?就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脚下没土,脑子不活,只能看人家炫技。
你肯定要问,这是不是个例外。其实大伙看看最近山东“新农人”扎堆出圈——各种县域振兴、青年返乡、农业科技创业,在全国都成了趋势。迈出门看,咱中国农村的出路从没四平八稳过,每一个“新农人”,就是在用新技术和老办法碰撞,把希望压进泥土,也从土地里长出信心。
照现在节奏走下去,“田里有未来”听着不再像空洞口号,马兆文们用行动印证了这一茬。高科技、品牌、绿色种植,把农民身份玩出了新高度。从前被视为“剩余劳动力”的土地,现在成了“新质生产力”的练兵场。扎根乡村,不等于止步田垄。每一粒汗水淋下,是对土地的诺言,是对生活的执念,也是对“乡村振兴”最日常却最无声的答案。
说到这儿,不禁要抛一道送分题:你身边有这样“新农人”吗?或者你对这种新时代的农村创业者咋看?来,评论区一块儿唠唠,看谁有独家见解!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