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6 01:32 点击次数:175
俄罗斯海军舰载机部队集体失忆了。
这个曾经驾驶苏-33战机在英国航母眼皮底下起降的精英部队,现在没有一个飞行员真正见过自己的航母。
2016年那次轰动全球的地中海行动,如今成了他们最后的实战表演。
当时俄罗斯海军把家底都掏出来了。
“库兹涅佐夫”号带着核动力巡洋舰、反潜驱逐舰,后面还跟着油船、运输船甚至远洋拖轮。
穿越英吉利海峡时,苏-33舰载机呼啸着在英国军舰头顶完成起降。
水兵们拍下的视频在俄罗斯电视台循环播放了半个月。
但这段辉煌只撑了二十天。
进入地中海后,“库兹涅佐夫”号的锅炉开始吐出滚滚黑烟。
两架米格-29K先后坠入海里。
更离谱的是拦阻索突然崩断,直接把一架苏-33甩进波涛中。
最后整个编队只能拖着黑烟,在拖船护送下逃回俄罗斯。
回国时船上还剩22名王牌飞行员。
这些掌握航母起降绝技的中年男人,成了俄罗斯海军的国宝。
然而接下来的维修像场噩梦。
2017年进船坞时没人想到,再次见到这艘航母遥遥无期。
锅炉舱火灾烧掉三个月工期。
浮动船坞沉没让起重机砸穿甲板。
去年焊接时火星引燃油毡,消防队扑救五小时才控制火势。
莫斯科拨款的350亿卢布修着修着就不见了。
造船厂工人私下抱怨:“备件仓库比退休教授的书架还空。 ”
在摩尔曼斯克的叶伊斯克训练基地,年轻飞行员正对着水泥跑道练习降落。
他们的教练指着远处模拟甲板说:“看到那个滑跃坡道了吗? 真的航母和这个差不多。 ”
克里米亚的“尼特卡”训练中心稍好些,至少能模拟出航母晃动的感觉。
但教官坦言:“在陆地上练五十次,不如真航母上飞一回。 ”
去年秋天传出台风级演习计划。
第100航空团的米格-29K飞行员集体提交申请。
报告里写着:“请求在实舰恢复训练科目。 ”
舰长签完字苦笑着告诉参谋:“拿什么给他们练? 我上次登舰时普京还是总理。 ”
第279团的情况更严峻。
他们的苏-33战机平均机龄二十六年。
地勤人员拆用库存机拼凑零件。
有机械师在仓库发现苏联时期的维修手册,纸张已经发黄变脆。
两个航空团共享着尴尬的纪录。
现有七十八名飞行员全部持有航母起降资格证书。
证书考核是在陆地模拟器上完成的。
基地主任翻开登记簿:“最后实际着舰的飞行员已在三年前退役。”
五角大楼去年的评估报告用词很委婉。
“俄罗斯舰载航空兵保持基础训练能力。 ”
翻到附件才发现具体数据:连续五年零海上起降架次。
黑海舰队司令上个月视察克里米亚基地。
他看着苏-33掠过训练跑道问了个关键问题:“如果明天必须出动,能飞的有几架? ”
后勤主管沉默五秒后回答:“正在使用的六架都能升空。 ”
又补充道:“飞完可能需要大修。”
叙利亚战场的亲历者还剩三人。
其中谢尔盖中校去年给新人上课时指着地图说:“我们在英国海岸这样飞......”
突然停下来纠正自己:“应该说当时我们这样飞。 ”
训练日志显示,他的教学重点早已转向陆地迫降技巧。
海军司令部今年初提交的预算报告被圈出红字。
“用于舰载机部队实际作战训练”的栏目写着空白。
参谋解释:“没有航母,再逼真的训练系统都是空中楼阁。 ”
工程师检测锅炉管道时发现了新麻烦。
八年前采购的耐压管材存在隐性缺陷。
供应商表示:“原始生产厂在乌克兰,现在停产了。 ”
这个春天船坞里很安静,只有除锈锤的叮当声在回荡。
有飞行员曾在模拟器上还原过地中海行动。
进入降落程序时系统突然弹出故障代码。
屏幕上苏-33砸向甲板的画面闪过,头盔里传来机械的提示音:“未能满足复飞条件。 ”
年轻飞行员摘下头盔说了句实话:“我连复飞按钮在哪都记错了。 ”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