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27 16:01 点击次数:74
2024年全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仍维持在13亿之上,参保率95%的数字仿佛一堵厚实高墙。然而这墙内结构已悄然松动——居民医保参保人数一年内骤减1580.27万人,退保之势如潮水,一浪更比一浪高,已是连续第六年下降。这1580万张医保卡的“消失”,非是轻描淡写的数据波动,而是千万普通人对基本保障无声的叹息与抽离。
保费在涨,保障的“获得感”却未能同频共振。
居民医保保费近年持续攀升,部分家庭保费支出已然成为不小的负担。一边是缴费额度的上涨,另一边却是保障范围与报销比例未能满足日益多元的健康需求。基层医疗水平参差不齐,异地报销的层层门槛与不便,让参保者获得感大打折扣。一位在南方务工多年的快递员曾苦笑着告诉我:“小病熬着,大病回家乡看,这医保卡在外面有时真像张‘纸片’。”这句话道出了多少流动人口的心酸——缴费的负担不断加重,而实际获得的保障却似难以触及的远方。精打细算的普通家庭,在掂量这“付出”与“所得”之后,不免做出了艰难的选择。
参保人群结构变动,年轻人正悄然“离场”。
就业形态的深刻变化正动摇着传统医保覆盖的根基。平台经济勃兴,大量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如穿梭于城市间的骑手、直播屏幕前的从业者,其劳动关系模糊不清,如浮萍般难以稳固纳入强制性职工医保体系。同时,一些自恃身体强健的年轻人,在生活成本压力下,开始怀着侥幸心理主动退保,视医保为“不必要的支出”。在职退休比一路下滑至2.63,更如无声警钟:每名退休职工背后,仅剩2.6名在职者支撑其医保支出,基金源头活水渐少而支出却滔滔不息,医保体系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承压考验。
当医保网出现裂缝,最易受伤的,正是最需要它的人。
“断保潮”的深层隐忧,是健康保障公平性的悄然退步。这1580万离场者中,经济脆弱群体比例不小。一旦健康风险降临,没有医保托底,极易滑向因病致贫的深渊。某地社区医院医生曾沉重讲述过案例:一位中断参保的中年妇女,因惧怕高昂费用而强忍病痛,最终小病拖成重疾,整个家庭风雨飘摇。医保缺失的伤痕,往往在病痛与贫困的叠加中刻得最深。
医保体系已进入必须正视、必须重塑的关键时刻。
面对参保人数持续下滑的结构性挑战,需要更精准、更智慧的应对之策。首先,制度设计应更具“弹性”与“包容性”,为新就业形态者铺就顺畅的参保通道,探索更契合其收入特点的缴费方式。其次,提升保障效能是根本,强化基层医疗能力,简化异地就医流程,让每一分保费切实转化为民众可感的健康守护。再者,探索多层次保障体系刻不容缓,如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形成合力,织密健康安全网。浙江“浙里惠民保”、江苏打通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等实践,都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这1580万张医保卡的消失,是我们共同保障堤坝上令人警醒的裂痕。医保不仅关乎个体健康权,更是社会互济精神的现实载体。当一扇扇“断保”之门推开,背后是无数人踌躇权衡的面孔,也是健康保障体系面临结构性挑战的无声呼号。
唯有以制度韧性回应民生之盼,加固全民健康保障的基石,才能让每一份健康期待不再成为风险中的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