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32师有多牛?二野最强部队,刘邓最爱,解放军第一支现代化步兵师

发布日期:2025-07-28 04:51    点击次数:196

“八一军旗猎猎舞,进军号角震耳欲聋,我们为刘邓大军第八旅,孕育于抗日烽火的太行山脉。激战上党,老爷山前彰显豪情;交锋平汉,西玉曹村令敌心惊。猛虎下山,勇猛攻破邵耳寨;血战杨庄,英勇事迹传颂四方。挺进大别山,建树奇功;决战淮海,捷报频传。横渡长江,智取云和,扬名四海;追击残敌,势如破竹,席卷西南。首克重庆,再战成都,川黔一带肃清敌踪,解放战场彰显神威,共歼敌十万零三千”——《八旅战歌》。

南征北战

这支英勇的部队,即1945年10月成立于山西襄垣的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第8旅。当时,旅长由马忠全担任,政委鲍先志虽未到职,后由卢南樵接任。该旅的机关是以太行3分区部分干部为基干组建而成,下辖第22、23、24三个团。到了1946年7月,8旅并入晋冀鲁豫野战军,成为第3纵队的一员。1947年11月,24团被调至皖西军区,后得以重返原编制。此时,3纵队的副司令员刘昌毅兼任了8旅的旅长一职。1948年5月,8旅更名为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第8旅,由黄林担任旅长。到了1949年3月,8旅再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11军32师,师长为何正文,政委则是卢南樵。原属各团依次更名为步兵第94、95、96团。1950年1月,32师兼川东军区大竹军分区,由何正文兼任师长及司令员,高治国担任政委。

第一任旅长马忠全,政委鲍先志。

94团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前身可追溯至1937年12月,由八路军769团7连为核心,联合昔阳、邢台、榆次等地的游击大队,共同组建了129师385旅的独立支队,亦称汪乃贵支队。翌年3月,129师随营学校第8连并入该支队。同年8月,支队更名为129师冀豫抗日游击支队第2团。1939年3月,再度改编为新385旅独立2团。至1940年6月,番号变更为第14团。1943年3月,新385旅与太行3分区合并,14团遂归属3分区指挥。1945年9月,该团被编入太行纵队第3支队。10月,又改编为第22团,纳入3纵8旅。到了1949年3月,正式更名为11军32师94团。该团历史悠久,战斗精神坚韧不拔,擅长攻坚克难,是军、师的主力团之一。1939年4月,129师曾授予其“晋东南地区冠军团”的荣誉称号。其中,3连被誉为“铁的连队”,11连则荣膺“包围圈里的模范连”的美誉。

95团的历史源起于1939年5月,当时由八路军129师特务营与冀豫边区特务营合并组建而成,129师特务团应运而生。首任团长由著名战将皮定安担任。同年6月,该团更名为第34团,直接隶属于129师。1941年1月,部队被划归太行5分区。至1945年9月,部队编入太行纵队第4支队。10月,又纳入3纵8旅,成为第23团。到了1949年3月,部队更名为11军32师95团。该团拥有坚实的红军传统,其中1连是32师唯一的红军连队。团队历经战火洗礼,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战斗力显著,成为军、师的主力部队。团长严大芳,作为11军两名全国战斗英雄之一,享有“奇才虎胆”的美誉。

96团的前身是1938年8月成立的八路军129师独立支队第2大队。随后,在1939年11月,该部队更名为晋冀豫边抗日游击纵队第3团。1940年6月,3团与129师先遣支队第2大队合并,组建成了新10旅的30团。到了1941年9月,该团被划归太行2分区。1945年9月,它被编入太行纵队的第2支队。同年10月,又纳入了第3纵队的第8旅,成为第24团。1947年11月,96团被调至皖西2分区,并担任基干团。到了1949年3月,它回归到8旅,并更名为11军32师96团。该团是129师的老牌部队,其3连更是以“马定夫爱民模范连”而著称。

8旅下辖各团均源自抗战时期,以寥寥数个红军连队及部分红军干部、战士为核心,与当地我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紧密融合而发展壮大。历史悠久,根基稳固,曾参与太行山北部地区的反六路围攻战、晋东南地区的反九路围攻战,并投身于创建冀南及晋冀豫边区根据地的斗争。在百团大战、林南战役、马坊战斗中英勇作战,坚持敌后抗战,展开反蚕食、反“扫荡”行动,历经局部反攻和大反攻等大小战役、战斗共416次,共歼敌18948人。

在解放战争烽火连天的岁月里,8旅在刘邓首长的英明指挥下,迅速成长壮大,南征北战,战功卓著。该旅先后投身于上党、邯郸、陇海路自卫反击战、定陶、甄南、滑县、巨金鱼、豫皖边、豫北反攻、鲁西南、挺进大别山、淮海、渡江以及进军大西南等一系列重大战役。以超过1.2万人的伤亡为代价,他们共歼敌116918人。在这血与火的征途中,8旅展现出了勇猛的战斗作风、朴实的品质和坚韧的意志,战斗经验丰富,执行命令果敢坚决,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表现出色,战斗力堪称强劲。作为3纵的主力旅,8旅无疑是刘邓大军中的头等主力部队。

首战西玉曹

1945年10月尾声,邯郸战役步入决战阶段。我晋冀鲁豫军区的主力部队发起全面攻势,新8军在战场上掀起起义,敌40军106师主力被全歼,第30军亦遭受重创,迫使敌军不得不向南撤退。3纵8旅受命围攻西玉曹的敌军,以打乱其部署,并延缓敌军主力的南逃步伐。10月30日深夜,8旅抵达西玉曹附近,成功将敌军合围。

西玉曹坐落在河北省磁县滏阳河东岸,距离约五公里,周围被沙丘所环绕,村中居民逾数百户。寨墙巍峨,高达丈余,而在村东北角,伫立着数座高楼,成为整个村庄的地标。西玉曹地处敌军南撤的必经之路,具备侧翼掩护的绝佳条件。一旦攻克西玉曹,即可阻断敌军退路。守军主要由第30军第67师的199团和200团组成,共计约两千人。该师战斗力出众,其中199团为陈诚麾下的精锐部队,200团则由西北军旧部构成,装备了半数美式武器。

在充分掌握敌情与地形之后,8旅旅长马忠全果断决策,决定趁敌人疏于防备之际,迅速发起攻击。他命令22团先行夺取村西的沙丘阵地,成功之后,再从西侧对村内发起进攻;24团则负责从南侧发起攻势;而23团则作为预备队部署在村西北方向。战斗一经打响,便遭遇了敌人激烈的反击。22团团长亲自率领部队奋勇冲锋,1营迅速攻占沙丘,俘虏部分敌人,余敌溃散。3连连长靳小瑞趁机率领部队冲入村内,迫使一个敌班投降,并成功控制了西侧的寨墙及部分民房。24团在夺取村南的若干居民点后,不顾密集炮火的威胁,勇敢地突入村内,却遭到了敌人的反扑。由于占据的房屋不多,不利于展开兵力与火力,两团最终在拂晓时分主动撤出战斗。

西玉曹战斗图

31日的拂晓,来自西玉曹以北四里处的白塔村,敌40军的两个营倾巢而出,以宽阔的正面向前推进,伴随着军号齐鸣的嘹亮声势,向我22团的沙丘阵地发起了猛烈的攻势。22团凭借着高地优势,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敌军如潮水般一波又一波涌来,而阵地上,敌军倒下,却又不断有人冲上,战斗愈发激烈。9连的干部们全部英勇牺牲,班长们挺身而出,接过了指挥战斗的重任。6连的阵地多次爆发激烈的肉搏战,将敌人击退。在危急关头,8旅迅速调动预备队23团投入战斗,从侧翼对白塔村出援的敌军发起了猛攻。经过激战至下午4时,我军共歼敌600余人,迫使敌军溃退回西玉曹。

在那个夜晚,22团与24团持续对疲惫之敌发起攻击与骚扰,再次夺回了村西、村南的围墙。敌方的防御也得以加强,增设了暗堡、鹿砦和照明柴堆,并在主要防御方向上,将房屋连接起来,于墙壁上开凿了三层射击孔,形成了一道密集的火力网。

11月1日,敌人再次发起多次反击,但均被我们痛击,被迫撤退。入夜,第八旅的三个团分别从西、北、南三路同时发起攻势。第22团分兵两路,从村庄西侧突入,与敌展开激烈的巷战,穿墙破壁,深入敌后,攻占了数十座房屋。第23团和第24团在攻占村北和村南的过程中遭遇了敌人的顽强抵抗,仅有一部分兵力成功进入村内,占领了少量房屋。由于阵地尚未稳固,敌人便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多次组织集团反冲锋。至黎明时分,我们被迫撤出阵地。这一夜的激战,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

2日拂晓,为了迅速消灭敌人,旅长马忠全与政委卢南樵毅然决定打破常规,于光天化日之下发动强攻。激战至下午5时,22团成功推进至村落中心,并摧毁了敌人的师部指挥所,生擒敌少将参谋长,敌军顿时陷入混乱。此时,23团与24团抓住机会,从两侧发起猛攻,战斗变得空前激烈。为了防止敌人狗急跳墙,3纵队命令8旅暂时敞开一面,等待敌人突围至村外再进行围歼。在密集炮火的掩护下,敌人从村子的正南和东南方向蜂拥而出,立刻遭到了8旅预先设伏部队的截击和追击,最终被歼灭700余人。

至此,邯郸战役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决战阶段,8旅英勇奋战,成功击败敌人,共计毙伤敌军800余人,俘虏师长李学正少将及其部下500余人,并缴获了各类火炮8门、掷弹筒15具以及轻重机枪70余挺等战利品。

“在西玉曹的激战中,历经四日三夜,我部指战员展现出了英勇无畏、坚韧不屈的精神,实属值得高度赞扬……这不仅有效地延缓了敌人全军的撤退步伐,还使得敌人被成功诱导至我军预设的口袋阵中。若从整个战役的宏观角度考量,8旅在西玉曹所展现的顽强抵抗,无疑是功勋卓著的。”

浴血杨庄

“尤其是在巨野和杨庄的战斗中,表现尤为模范。”在这两次战斗中,杨庄的战斗尤其彰显了8旅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

1947年1月3日,我军第三纵队第七旅与第九旅协同第六纵队,对金乡发起了围攻。经过两日的激战,未能攻克该城。至5日,敌军整88师第六十二旅以及定陶的张岚峰部、菏泽的刘汝明部,分别从南北两路迅速驰援。面对这一情况,我军坚定决心,以主力部队在敌军运动中予以歼灭。

◆杨庄战斗示意图。

22团负责进攻崔庄,23团2营与24团1营联手攻击杨庄,25团则作为预备队待命,同时派出部分兵力对陈家集实施包围。

崔庄、高庄、杨庄三地相邻,居民逾百户。战事爆发后始知,驻守此地的敌军为62旅186团,装备精良,战斗力颇强,擅长村落防御,成员多为服役三年以上的老兵。186团团部指挥一营驻守高庄,二营负责崔庄,三营则守卫杨庄。敌军虽仅在该地停留一日,却迅速构筑了防御工事,并派遣便衣侦察队至杨庄以北地区,三庄之间相互支援,同时依托于八里之外的鱼台敌军炮兵阵地。

8日晚22时,战斗正式爆发,陈家集的敌人因畏惧而溃散。22团虽连续三次猛攻崔庄,但面对敌人强大的火力,攻势受阻。部队随即就地抢建防御工事,等待时机再次发起攻击。在副团长桂逢伟亲自前往1营指挥战斗的过程中,不幸以身殉职。23团的2营与24团的1营在敌人的猛烈火力下,不顾一切地迅速逼近杨庄村边,利用人体搭建人梯,炸毁墙体,勇猛地冲入村中,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街巷争夺战。经过一夜的激烈战斗,两营成功占领了村西北部的7处院落。随着天色渐亮,由于占领区域狭小且地形开阔,后续部队无法在白天直接进行支援。敌人趁机疯狂反扑,封闭了突破口,将我两营围困于村中。

我两部队伍与主力部队失联,面临食物与水源的短缺,且弹药补给断绝,即便如此,士气依旧高昂,斗志不减。他们展现了我国军队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的宝贵精神,在重重困难中挺进,与敌军进行了更为激烈、残酷的殊死搏斗。有些战士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紧咬住敌人的耳朵,有的战士舍身引爆炸弹,与敌人同归于尽,还有的战士将刺刀刺入敌人胸膛,自身也遭受敌人的致命一击。24团1营在仅余十余名战士的情况下,依然成功击退了敌人的进攻,守住了阵地。23团2营6连的机枪手王振海在一片院落中被敌人围困,与敌军进行了殊死搏斗,直至敌人纵火烧房,他在熊熊烈火中英勇牺牲。从9日拂晓至中午,我军连续击退了敌军七次大规模的反扑,给予敌人重创,但自身伤亡亦颇为惨重,人数已不足两百,被敌人逼退至三座院落之中。

在杨庄战斗的休整期间,23团的副团长张庆与他的战友们聚首一堂,商讨着对战斗部署的调整。

为了支援杨庄的战斗,8旅部署22团、24团于黄昏时分对崔庄和高庄发起猛烈攻势,旨在分散敌人的兵力和火力。在杨庄,负责指挥的23团副团长张庆和利用战斗的间歇时段,召集了两营的党委成员召开了联席会议。会上,张副团长与2营营长杨汉中、教导员杨一年以及24团1营营长漆文富等共同组建了前线党支部,旨在进一步提振士气,将两营统一组织起来。张副团长亲自指挥,将能够参战的士兵们不分单位、不计职务,合并成临时的战斗班排。他重新明确了战斗任务,要求全体指战员勇敢战斗,不怕牺牲,誓死守卫现有阵地。他们从敌人的遗体中搜集弹药,然后发起新一轮的强攻,最终收复了失去的4座院落,并加以稳固。

临近午后,天际乌云密布,转瞬间,大雪纷纷扬扬而下,能见度极低。8旅命令22团提前对崔庄发起攻击,成功消灭敌军一部。23团和24团的主力部队分为两路,向杨庄南侧发动攻势,村内部队迅速对敌人发起了反击。在内外夹击之下,敌人主力遭到重创,余敌与崔庄、高庄的残敌一同向东南溃逃。22团全力追击,预先设伏的3营及时展开拦截,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对敌人造成了巨大杀伤,逃散的敌兵纷纷投降。至下午6时,战斗宣告结束。此时,敌军援兵逼近,8旅还有150余名伤员亟待紧急转移。旅长马忠全和政委卢南樵亲自分配各团的转移指标,并亲自抬担架,确保所有伤员都能及时得到撤离。

在这场激战中,8旅以英勇无畏的斗志,成功毙伤敌人超过1000名,俘虏500余名,打得是一场当之无愧的硬战。在这场战斗中,涌现出了张庆和、杨汉中、漆文富、杨长锁等103位英勇的战斗英雄。

攻克宿县

在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里,8旅虽参与的攻坚战斗不多,却每战皆显神采。1946年12月,8旅挥师巨野,巧妙运用偷袭与强攻并用的战术,成功攻克城池,共歼敌三千余人,其中24团7连荣获“巨野登城第一连”的殊荣。翌年4月,汤阴攻坚战中,8旅在火炮运用、工兵爆破以及应对敌军反冲击等方面表现卓越,刘邓首长特此予以通报嘉奖:“凭借果敢机敏的行动,不失时机地炸开西门,勇猛突入城内,发挥了积极的协同作用。”同年7月,8旅在羊山展开激战,经过12个昼夜的艰苦拼搏,共歼敌三千九百余人。1948年11月,8旅投身淮海战役,首战宿县,将配角角色演绎得如主角般英勇,创下自组建以来单次战斗俘敌超过四千人的辉煌纪录。

◆我军攻克巨野县政府。

宿县战役的旨在割断敌人徐、蚌两地的联络,并协助华东野战军围剿黄百韬的兵团。中原野战军刘邓首长明确指示,由主力3纵负责全面进攻,而8旅的职责则是:从东、北两侧对宿县实施包围,夺取东关、北关以及火车站,清除周边的敌据点,破坏符离集至宿县之间的铁路,之后作为纵队的预备队。当时8旅仅有22、23两个团,24团仍在皖西地区,尚未归队,全旅兵力仅有4000余人,新兵和解放战士的比例较高,武器和弹药也极度匮乏。尽管如此,部队的干部和资深战士经过长期的锻炼,军政素质依然出色,因此8旅仍是一支强劲的部队。

11月12日清晨,8旅23团在距离城北十多里的九孔桥与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面对南有宿县、东有符离集敌军的增援,守敌据险顽抗,与我方展开了多次激烈的争夺。其中,装甲列车的横冲直撞以及猛烈的火力给我方造成了不小的压力。23团腹背受敌,伤亡情况逐渐加重。在此危急关头,配属的旅工兵分队迅速行动,成功炸毁了九孔桥南约200米处的一座涵洞以及数段铁轨,有效遏制了敌人的疯狂攻势。最终,23团成功稳固了阵地,切断了敌人从徐州向南增援宿县的道路。

◆宿县东门城墙。

13日,我第三纵队各旅已成功对宿县实施了合围。入夜,第八旅对敌方的东关外围主要阵地发起了猛攻,攻势由二十二团的第三营率先发起。至14日黎明,我军已成功占领了敌人的重要支撑点兵营,团长涂学忠在指挥部队进行反击时不幸受伤。翌日上午,旅长黄林与政委卢南樵探望涂学忠时,明确指示二十二团必须在当晚攻克东关,而二十三团则负责进攻火车站。

14日晚,两支部队同步发起了攻势。22团在炮火的有力支援下,与7旅的19团迅速击破了东关的敌军防线。面对敌步兵在六辆装甲车和城内炮火的掩护下发动的疯狂反扑,22团除了以部分兵力进行抗击外,主力部队则通过摧毁院墙的方式继续向敌后深入。3营利用轻重机枪和迫击炮击毁了一辆敌装甲车,迫使其余车辆撤退,随后该营趁胜追击,直抵东关外的小河桥边。敌军在桥头用两辆装甲车设防,桥旁的碉堡中还有六挺机枪封锁通路。7连作为先锋,毫不畏惧地勇猛冲锋,先是利用爆破手段摧毁了地堡,随后在白刃战中成功跨越了小河桥。紧接着,11连紧跟7连冲入东关大街,占领了一座洋房,并用手榴弹击退了敌军的反攻。与此同时,23团已成功夺取了火车站,并加入了东关的战斗。在我三个团的联合打击下,东关的守敌全线溃败,他们纵火焚烧了东关大街和兵营,仓皇逃入城内。到了15日凌晨4时,各团已在东门城下成功会师。

15日凌晨7时,纵队下达了攻城命令,8旅22团作为7旅主攻东门的预备队投入战斗。23团则在北门实施佯攻,3营提前15分钟行动,战士们携带梯子和跳板,在城墙附近来回穿梭,制造攻城声势,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随着总攻的号角吹响,我军炮火精准打击目标,城墙和城门砖石横飞,尘土飞扬。7旅部队成功爆破,如同潮水般涌入城内。22团及时加入战斗,向城内深处迅猛推进。此时,敌人意识到北门并非主攻方向,纷纷涌向北门。一线23团副团长严大芳果断决策,将被动转为主动,将防御转为进攻,命令3营立即向北门发起攻击,使敌人措手不及。全营火力压制城墙上的敌火力点,投弹组迅速翻越护城河,连续向城墙上投掷手榴弹。搭梯组紧随其后,迅速竖起云梯。营长龙光银带领9连两个排,冒着枪林弹雨攀上城墙,与敌人展开激烈的肉搏战。该营成功突入城内,击退了敌人的装甲车和步兵反冲击,翻墙破壁,继续向纵深进攻。在巷战中,8连两个排沿着城墙向两侧发起进攻,直捣西北方向250米处的教堂(敌指挥部),打乱了敌人的指挥系统。纵队得知3营主动从北门登城的消息后,感到非常欣慰,随即命令8旅再次从北门投入部队。23团的1、2营随即从东北角机动登城,并成功进入城内。此时,8旅两个团向敌人纵深发起进攻,对配备有装甲车的敌人实施大胆穿插和分割。尽管敌人众多,指挥混乱,但他们的防御体系迅速崩溃,最终被我们逐一消灭。至16日凌晨3时,宿县战斗取得胜利,全歼守敌第25军148师、交警第16总队等部12500余人,8旅俘虏敌人4373人。

解放重庆

1949年11月中旬,二野的主力部队挺进大西南,成功突破敌人的川东防线。11军32师从二梯队升格为一梯队,全体官兵轻装简从,奋勇追击溃散的敌军。27日,11军下达命令,要求32师沿着南川、观音桥、清河场、五市场一线,向重庆发起猛攻。

95团抵达清河场,击败了108军的一部后,随即追踪追击。为确保不失战机,他们日夜兼程,行进85公里,终于在双胜场追上了敌军主力。随后,部队勇猛冲入村中,激战数十分钟,成功歼灭了108军直属部队及239师715团的大部分敌军,俘虏敌人700余名。96团在追击过程中,精准判断敌军动向,将主力部队部署在栋清场东北及东南地区,以伏击敌人。当夜,敌军果然经此路线通过,我军突然发动攻击,迅速将其包围,歼灭敌军大部,共计俘虏了110军111师副师长林惠民以下2000余人。此外,该团向迎龙场出击的1营也成功俘虏敌人600余名。

29日,32师之96团发动攻势,分别向广阳场和大兴场挺进,而95团则向海棠溪发起猛烈冲击。当日黄昏时分,95团副团长严大芳率领第一、第三营连续突破位于重庆长江南岸的土垭和凉风垭两道敌军防御阵地,迅速逼近敌军核心阵地黄桷垭。黄桷垭坐落于一座巍峨的山巅之上,其南面山脚下便是黄桷垭村(已于17时被我军攻克),北面山脚下则是海棠溪,与重庆市中心隔江相望,构成了敌人在长江南岸的一道重要防线。此处防御由361师一部以及国民党内政部警察的一个团把守,阵地设施坚固,占据高地,火力集中,正面强攻实难奏效。

32师部队踏入重庆市区,受到了市民们的热情欢迎。

严大芳审视完地形后,果断决策采取夜袭战术。3营负责主攻高山阵地,而严大芳则亲自率领1营进攻海棠溪,目标直指敌军指挥部。行动一经启动,3营便轻装简从,分散攀爬山头,勇猛直冲,迫使敌人步步后退。该营在行进途中成功击溃了敌人的两次抵抗,并于19时逼近黄桷垭。9连连副排长李怀玉率领一班战士,趁着夜色,迅速冲至敌人占据的中国银行大楼附近。面对敌军一个连的猛烈火力,李怀玉毫不退缩,勇往直前,并高声呼喊:“1排在左,2排在右,迅速进攻!”敌军被这一声势所迷惑,不明真相,惊慌失措,停止了抵抗,纷纷举起双手投降。李怀玉所率班组共俘虏敌军96人,缴获了一批枪炮。中国银行大楼这一敌军制高点被攻克,敌军随即溃不成军,黄桷垭外围防线彻底崩溃。

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严大芳率领一营,在混乱的敌军中巧妙地撤退,伪装成败退准备渡江的敌军第108军,从敌军侧翼迂回,直捣海棠溪。当他们闯入敌军指挥部时,里面早已人去楼空。此时,山上敌军来电报告,称解放军正在向山上发起进攻。严大芳趁机以指挥部之名,下令山上敌军撤至海棠溪南侧公路集合,并要求师长、团长火速前来指挥部接受新的作战指令。至21时,一营一连成功控制了通往重庆的渡口,缴获敌军辎重汽第10、16、17团的车辆200余辆。他们切断了重庆与海棠溪的联系,并对长江上的敌海军行动进行严密监视。与此同时,二连攻占了西南方向的制高点,三连则继续在街头捕捉敌军俘虏。

山巅的敌军残余部队在接收到撤退的虚假指令后,匆忙下山集结,并企图抢夺公路上的汽车。得知此事后,严大芳立刻指派一营营长冯鸿章率领一个排,在两辆卡车上安装机枪,前往现场“维持秩序”,成功地将排列整齐的100多名敌人全部俘虏。

在此次激战中,95团展现出了高超的智谋与敏捷的行动,他们果敢穿插,最终共俘虏敌人超过400名。96团在团长顾登友的英勇指挥下,势如破竹,横扫广阳场和大兴场,并成功消灭了361师的200多名敌军。蒋介石于29日傍晚,从白市驿机场起飞,逃往成都,继而遁往台湾。32师占领海棠溪,一路逼近重庆,国民党的军政机构纷纷陷入逃亡的混乱之中。到了30日下午5时,95团与96团把握时机,渡过江河,分别控制了市中心区和50兵工厂,重庆随即宣告解放。12月1日,32师师部在重庆市民热烈的欢呼声中步入市区,随即肩负起警备使命。94团渡江之后,继续向西挺进,解放了南充,并参与了成都战役,同时负责与敌18兵团接洽,促使其起义并投诚。

第一个正规化师

1951年四月,我军32师卸任大竹军分区职责,踏上北征之路,抵达河北武清,即今日的天津武清。同年十月,32师迎来炮兵326团和坦克自行火炮237团的增编,同时,三个步兵团的编制亦进行调整,换装苏式装备,使我军率先迈入现代化步兵师的行列。1952年十月,32师正式归入第16军的指挥体系。十二月,32师随同16军跨过鸭绿江,投身于抗美援朝的烽火之中。入朝后,该师首要任务是负责西海岸的反空降和反登陆作战,构筑了大量防御工事,并积极开展临战训练。1953年六月,32师推进至平康地区一线。为支援金城战役,7月21日深夜,94团7连一个加强排对南朝鲜军浦里北248.8高地发起反击,激战半小时,共歼敌81人。朝鲜战争结束后,32师继续驻守三八线,与敌对峙,捍卫世界和平。1958年四月,32师从朝鲜撤回,驻防吉林四平,开启了和平建设时期的新篇章。

1985年全军整编,这支部队作为二野的主力师得以保留,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87年5月,该师参加大兴安岭扑火救灾,142团3连被军区授予“顽强扑火尖兵连”称号。6月,军区又授予144团3连“扶贫致富爱民模范连”称号。1987年12月至1988年12月,师侦察连赴滇参加对越侦察轮战,表现十分出色,成都军区司令员傅全有曾题词:“英雄虎胆”。1989年2月,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授予该连“英雄侦察连”称号。

1991年3月,师长温继诚与炮兵团团长龚继成荣获全军“学雷锋先进个人”称号,此项荣誉由总政治部予以通报表彰。温继诚师长由此声名远扬,成为全军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学雷锋楷模,并荣膺金质荣誉章。至1996年1月,该师在吉林抗洪抢险行动中表现卓越,荣获中央军委颁发的集体三等功。1998年夏日,该师再次投身吉林西部地区的抗洪抢险工作,其中142团3营被授予全军抗洪抢险先进单位的称号,沈阳军区亦为其记集体一等功。

自1937年12月首支队伍正式成军,这被誉为“太行劲旅”的英雄部队,便在一代代领导与官兵的共同努力下,以生命与热血、忠诚与智慧,为部队编织出一段段辉煌历史,塑造了卓越的传统。在这支部队中,涌现出120余名省军级以上高级干部,开国上将陈锡联、开国中将曾绍山、皮定均、孔庆德,以及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等,均为其中杰出之选。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